王家嘴楚簡《孔子曰》的第765、484,、483號這三支簡保存較完整,,按文意可以編連,。文中用█表示分章。

從第一個█之下到第二個█之上,,記載了孔門十哲之一宰予(字子我)向孔子請教的關于“德”的問題,,孔子曰:“大德毋逾棟,小德出入可也,?!痹趥魇辣尽墩撜Z》的《子張》篇中,另一位十哲之一卜商(字子夏)也說了類似的話,?!?/span>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爆F(xiàn)在從竹簡的發(fā)現(xiàn)來看,這句格言的原創(chuàng)權應該還是屬于孔夫子的,。
從第二個█之下到第三個█之上,,記載了孔子對一起火災新聞事件的評論,。當時,孔子周游列國,,到了陳國,。有一天,聽說魯國祭祀先君魯桓公,、魯僖公的宗廟最近發(fā)生了火災,。孔子聽聞此事后表現(xiàn)出很開心的樣子,。弟子巫馬施(字子旗)問道,,“您不久前才離開了(您的祖國)魯國,旁人會對您(為火災叫好)感到疑惑不解???!”孔子回答說:“周文王,、武王的宗廟尚且要毀掉,,而魯桓公、魯僖公的宗廟早就應該毀掉卻一直不去拆毀,,現(xiàn)在老天爺終于把它們給毀了,!”
這段孔子為宗廟火災叫好的故事,在傳世本《論語》中沒有記載,。但在孔子親筆撰述的《春秋》中卻有具體的時間:魯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就是公元前492年5月18日,。《左傳·哀公三年》詳細的記載了火災發(fā)生以及魯國官員組織救火的經(jīng)過,,還特別提到“孔子在陳,,聞火,曰:‘其桓,、僖乎,!’”但沒有展開敘述孔子對此事件的評論。西晉軍事家杜預為《左傳》作注解時說:“言桓,、僖親盡而廟不毀,,宜為天所災?!碧拼?jīng)學大師孔穎達進一步疏解道:“禮,,諸侯親廟四焉,高祖之父,即當毀其廟,。計桓之于哀,,八世祖也,僖,,六世祖也,,親盡而廟不毀,言其宜為天所災也,。所以不毀者,,服虔云:‘季氏出桓公,又為僖公所立,,故不毀其廟,。’其意或然,?!?/span>
下面我們來作一點通俗的解釋。按照周朝的禮制,,諸侯國可以為國君的父系祖先建造5座宗廟。其中1座居中,,是祭祀建國始祖(太祖)的,,要永遠保持不變。另外4座分列左右,,是分別祭祀在位國君的高,、曾、祖,、考四代祖先的,,再往上數(shù)的祖先之靈就不能享受獨尊一廟的特權了,要把牌位合并到太祖的廟里去,。到了與孔子同時的魯哀公時期,,魯桓公、魯僖公已經(jīng)屬于世代比較久遠的祖先,,按照禮制也就不能保有專屬的名為“桓宮”,、“僖宮”的宗廟了。此時,,在魯國數(shù)代專權的季孫氏家族,,其血緣出自魯桓公第四子季友,掌權開始于魯僖公在位時,。所以“桓宮”,、“僖宮”的“不毀”,應該出于季孫氏的政治目的??鬃訉Ξ敃r“禮崩樂壞”“陪臣執(zhí)國政”的政治環(huán)境一向是看不慣的,,這次正好借著“天毀之也”的話題吐了一把槽。
從第三個█之下,,記載了孔子離開魯國到衛(wèi)國去時,,和一位魯國人發(fā)生的一段對話,因為后文目前還沒有確認在哪一支簡上,,我們在這里也就暫時不展開討論了,。
竹簡釋文:




















參考文獻:
《論語·子張》
《春秋左氏傳·哀公三年》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