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又稱作“偶”或“偶人”,,是中國古代墓葬中一種模擬人像的隨葬品,其主要功能是侍奉和拱衛(wèi)墓主人,,盡管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俑在早期階段是侍奉鎮(zhèn)墓獸的,。荊州博物館珍品館里面展出有7件戰(zhàn)國木俑,下面介紹其中的1件(圖一),,這件木俑出土于荊州劉家灣99號墓,,高36.7、寬10.6厘米,,俑面部嘴,、鼻、眉雕刻,,雙耳穿孔,,墨繪眉、眼及頭發(fā),,雙手合攏于胸前,。俑身髹黑漆為地,并用紅,、黃彩繪服飾,,服飾紋樣主要為渦形云紋。腋下系紅色束帶,,束帶以下左右兩側(cè)各佩掛1串玉佩飾,可見珩,、環(huán),、珠、帶結(jié)等,。

圖一 荊州劉家灣99號墓出土彩繪木俑
關(guān)于木俑出現(xiàn)的原因,,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認(rèn)為木俑是用來代替人殉制度而出現(xiàn)的。楚墓隨葬木俑始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一般出土于士墓及士以上等級的楚貴族墓中,。“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癁槠湎笕硕弥病,!?一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大意是說,孔子批判用俑隨葬的現(xiàn)象,,因為俑是模仿人的形態(tài)制成的,,不符合儒家的仁愛。
楚木俑一般采用圓雕技法,,在木頭上先雕出人的大致輪廓,,再墨繪眉目須發(fā),有的彩繪出衣裳及佩飾,,也有的穿絲綢衣物,。或袖手侍立,,或手持工具,,或表演樂舞,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功能,。木俑在遣策中被稱為“明童”或“亡童”,,“童”與“僮”相通,是奴仆之屬,。江陵溪峨山出土木俑身上用朱砂寫有“羽甬”,,“甬”與“俑”相通,“羽”為舞具,,這件木俑可能充當(dāng)了舞者的身份,。可見不能將所有的木俑全部歸為奴仆,。
上面介紹的這件木俑穿著云紋服飾的長袍,,佩戴有禮儀性質(zhì)的玉佩,顯然不是一般的奴婢仆從,。通過與楚地出土的其他木俑作比較,,可發(fā)現(xiàn)其五官、立姿,、長袍樣式和佩玉均與偏衣俑(圖二)相似,。偏衣一般指以衣的背部中縫為對稱軸,,左右異色對稱的服飾。戴季,、王方等學(xué)者對偏衣俑作過研究,,或認(rèn)為偏衣俑是為引導(dǎo)墓主人的魂魄出陰入陽、通神的工具,,或認(rèn)為偏衣俑與卜筮祭禱,、墓葬儀式相關(guān)等等。又《楚辭?九歌?大司命》載:“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余所為,?!贝笠馐谴笏久┲颇拗?/span>,佩戴著光彩陸離的玉佩,,出陰入陽,,掌管著人間生死。另外這個墓還出土了一件彩繪方格云紋銅鏡(圖三),,鏡背被三橫三縱的平行直線紋劃分為十六個方格,,其中中心四個方格內(nèi)飾有朝外的箭頭紋,外圍十二個方格內(nèi)則飾有渦形云紋,,這樣的構(gòu)圖常被稱為“式圖”,,目的是為了厭除妖祥。而木俑身上彩繪的渦形云紋與彩繪鏡上面完全相同,,可見這種紋樣有著特殊含義,。綜上,展廳這件木俑可能是參與引魂升天,、鎮(zhèn)墓祛邪儀式的巫覡俑,。

圖二 江陵武昌義地楚墓出土偏衣俑(孫機:《華夏衣冠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年,,第156頁)

圖三 荊州劉家灣99號墓出土彩繪方格云紋銅鏡
參考文獻(xiàn):
湖北省博物館江陵工作站:《江陵溪峨山楚墓》,,《考古》1984年第6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戴季:《略談楚墓中的偏衣俑》,,《長江文化論叢》第六輯,,2009年。
王方:《“偏衣”的考古學(xué)識讀》,,《江漢考古》2021年第3期,。
熊譙喬:《楚墓出土木俑研究》,廈門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