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杯是楚墓中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漆器,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耳杯又稱“羽觴”,常作為飲酒器使用,?!冻o·招魂》:“瑤漿蜜勺,實(shí)羽觴些”,,大意為往耳杯里添加美酒,。《漢書》:“酌羽觴兮消憂”,表達(dá)的則是用耳杯飲酒消愁,。在漢代宴飲場景中,,耳杯常與樽、勺放在一起使用(圖一),。應(yīng)該是耳杯內(nèi)的酒喝完后,,用勺將樽內(nèi)的酒酌入耳杯中。楚地耳杯容積一般在300毫升以上,,比現(xiàn)在的白酒杯大很多,,這是因為戰(zhàn)國時期是飲低度酒的時代,酒主要由谷物自然發(fā)酵而成,,酒精度數(shù)多在10°以下,。到元代出現(xiàn)蒸餾酒之后,酒精濃度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圖一 酌酒圖(孫機(jī):《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364頁,。)
荊州博物館珍品館展出有10件耳杯,下面介紹其中容積最大的,、形制較古樸的一件(圖二),。這件耳杯出土于荊州雨臺山161號楚墓,器型較大,,口呈橢圓形,,口長24.4厘米,寬18.4厘米,,兩側(cè)各有一方形耳,,耳中部有凹缺,耳下有一凸起,,連耳寬24厘米,,耳面高于口沿,腹深6.8厘米,,整器高7.4厘米,。器內(nèi)髹紅漆,器外髹黑漆,,耳面和口沿外側(cè)朱繪卷云紋形態(tài)的鳳鳥紋,。

圖二 荊州雨臺山161號楚墓出土大耳杯
耳杯除了作飲酒器外,也可作盛食器,。樂浪古墓出土耳杯上刻有“羹棓”,,云南昭通桂家院子漢墓出土耳杯中殘留有雞骨和魚骨,長沙馬王堆1號墓所出漆耳杯中,除了書“君幸酒”外,,還有些書“君幸食”(圖三),,這些都表明耳杯也可以盛放羹、雞,、魚等。
展廳的這件耳杯口長24.4厘米,,容積約1600毫升,,屬于超大型耳杯,不太適宜作為直接奉飲的酒具,,可能是作為盛放羹湯,、魚、肉,、果蔬的食器使用,。

圖三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君幸食”耳杯(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中華書局,,2019年,,第171頁)
參考文獻(xiàn):
湖北省荊州地區(qū)博物館:《江陵雨臺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
孫機(jī):《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呂靜:《耳杯及其功用新考》,《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十四輯,,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