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長江與漢水之交,,其西為鄂西山地,北部和東部分別為鄂北崗地和鄂東低山丘陵。
地處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yōu)越,,自古以來便是人類生息、聚居之地,。二十世紀以來,,先后發(fā)現的長陽人、鄖陽猿人和荊州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大致勾畫出我們的先民由山地走向平原的發(fā)展歷程,。大約在一萬年以前,江漢平原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到距今4000年左右步入青銅時代,,在長達6000年以上的歷史中,江漢平原先后產生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這六種文化代表了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的發(fā)展序列,演繹了江漢地區(qū)早期文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雞公山遺址(距今約 6~4.3萬年)
雞公山遺址是江漢平原發(fā)現最早的原始文化遺址,,是中國迄今首次發(fā)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在平原上的活動遺跡,它的發(fā)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1992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江漢平原同樣類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還有京山五三農場、荊州太湖磚瓦廠和沙市鳳凰山等遺址,。
雞公山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郢北村,,遺址西南距荊州城約5公里。1992年10月,,荊州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對雞公山舊石器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揭露面積467平方米,發(fā)現了一處較為完整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制作場和遠古人類的居住遺跡,。
雞公山遺址分為上下兩部分,,即以礫石石器工業(yè)為特點的下文化層和以小型石片石器工業(yè)為特點的上文化層。
城背溪文化(距今約8500~7500年前)
城背溪文化是江漢平原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城背溪文化的分布范圍是在長江西陵峽的東側及與江漢平原的接合部,,目前已發(fā)現遺址20余處,如宜都城背溪,、枝江青龍山,、秭歸柳林溪、秭歸朝天嘴、宜昌路家河等,,其中松滋關洲遺址就是目前發(fā)現的規(guī)模最大的城背溪文化遺址,。
大溪文化(距今約7500~6000年前)
大溪文化以首先發(fā)現于四川省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命名。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長江峽江地區(qū),、洞庭湖地區(qū)和江漢平原長江沿岸,,其中江漢平原發(fā)掘的遺址主要有宜都紅花套、松滋桂花樹,、枝江關廟山,、宜昌伍相廟、清水灘,、中堡島,、白獅灣、楊家灣,、秭歸龔家大溝,、荊州毛家山、朱家臺,、陰湘城等,。
大溪文化社會經濟以稻作農業(yè)為主,漁獵也占有重要地位,。人們生活在具有緊密血緣關系和嚴格組織的氏族公社中,,實行公有制的分配原則。
油子嶺文化(距今約5900~5100年前)
油子嶺文化是分布在漢水東部京山,、天門和鐘祥一帶的原始土著文化,,它擁有獨特的陶器群、鮮明的紋飾風格和特殊的埋葬習俗,,發(fā)掘的代表遺址有京山油子嶺,、天門譚家?guī)X和龍嘴遺址。油子嶺遺址位于京山縣錢場鎮(zhèn)錢場村,,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1985年,,荊州博物館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器物有鼎,、彩陶碗,、彩陶杯、圈足罐,、高領罐,、曲腹杯、器座等。在京山屈家?guī)X,、天門譚家?guī)X和龍嘴遺址也發(fā)現了類似遺存,。
油子嶺文化曾與鄂西、川東的大溪文化并行發(fā)展,相互影響,,但它與大溪文化的差異十分明顯,,它們不但陶器各具特色, 而且在文化內涵的其他方面也有著明顯不同的特點,。
屈家?guī)X文化(距今約5100~4500年)
屈家?guī)X文化以首先發(fā)現于湖北京山屈家?guī)X遺址而命名,。其分布的中心區(qū)域在漢水中下游,分布范圍,,向北到達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向南已越過長江,到達湘北洞庭湖周圍,,向西到達三峽地區(qū)及川東的巫山一帶,,東部已到達鄂東的黃陂、鄂州,、蘄春一線,。
屈家?guī)X文化是在油子嶺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屈家?guī)X文化走向繁榮以后,,曾經盛極一時,,首先統(tǒng)一了江漢地區(qū),并且大舉進入中原,,迫近關中地區(qū),,其勢銳不可擋,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寫下輝煌的篇章,。在這迅猛的擴張大潮中,,屈家?guī)X文化先民向西推進,取代了大溪文化,。
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500~4200年)
石家河文化是繼屈家?guī)X文化之后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考古學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心區(qū)域在江漢平原中北部天門石家河及其鄰近地區(qū),其分布范圍向北達南陽盆地,,東北以桐柏山和大別山為界,,東部則以麻城、黃岡,、鄂城,、大冶一線為界,東南部以幕阜山,、九宮山為界,,南部到達洞庭湖北岸和西岸,,西部則以西陵峽的西部為界。
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的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空前迅速的發(fā)展時期,,主要表現在出現了一些專業(yè)性的手工作坊,銅的冶煉和使用,,制陶技術的發(fā)展和提高等方面,。
后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200~4000年)
后石家河文化中心區(qū)域在江漢平原,分布范圍向西達西陵峽峽區(qū),,西北至丹江下游的豫西南,,向北到南陽盆地,東部到鄂東,,南部到達洞庭湖北岸,。后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文化面貌與石家河文化相比發(fā)生顯著轉變,長江中游地區(qū)早期文明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斷,,原有的古城網絡體系崩潰,,出現非本區(qū)域文化傳統(tǒng)的隨葬玉器的甕棺葬俗,源自中原煤山文化的陶器大量涌現,,也出現部分山東龍山文化的因素,。可以說,,此時以石家河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地區(qū)早期文明已被納入黃河文明的進程中,,從而開始更高層級的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新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