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考古概述
荊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西部,自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歷史文化背景深厚,,是山靈水秀,、川澤豐饒的魚米之鄉(xiāng),,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文明之邦,。
荊州名勝薈萃,,文物古跡眾多。截止2021年,,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江陵),、國家歷史文化名鎮(zhèn)3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90余處,,其中有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陰湘城新石器時代城址、楚都紀南城遺址,、八嶺山古墓群,、紀山古墓群、荊州古城等1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5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市以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為重點的不可移動文物4077處,,國有單位收藏文物藏品144226件/套,,文物資源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荊州博物館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城內,,始建于1958年,,現已發(fā)展成為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保護,、古城古建保護、考古發(fā)掘研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管理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地方綜合類歷史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公益一類事業(yè)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古城荊州靚麗的城市名片,,在全國文物博物界有較高的綜合實力,,在國際上也有著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荊州博物館是最早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fā)掘資質》的單位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為配合國家基本建設,荊州博物館主要調查了荊州地區(qū)所轄數萬平方公里土地蘊含的古代文化遺存,發(fā)掘了1萬余座古墓葬和20余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14余萬件(截止2021年館藏文物19.2萬余件),。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石家河,、陰湘城,、走馬嶺、雞鳴城等新石器時代城址,,荊南寺,、周良玉橋等商周遺址,熊家冢,、八嶺山,、天星觀、雨臺山,、望山,、馬山等楚墓群,郢城戰(zhàn)國秦漢城址,,張家山,、黃山、雞公山,、龍會河,、棗林鋪、王家咀,、胡家草場等戰(zhàn)國秦漢墓地,,鳳凰山、高臺,、松柏,、謝家橋、岳橋等秦漢墓地,,荊州城墻11號馬面五代至清代城墻,,城隍廟、龍鳳莊等宋元明清遺址,,明湘獻王墓,、遼簡王墓等皆屬重要考古發(fā)現。這些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的發(fā)掘,,不僅為國家搶救和保護了大量珍貴的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增加了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和展品,而且為各學科的綜合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田野考古取得豐碩成果,,主要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國家田野考古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中國考古新發(fā)現”、“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fā)現”等,。
荊州博物館把考古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作為業(yè)務興館的重點,,在考古資料整理研究與出版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截止2021年,,荊州博物館共出版考古發(fā)掘報告15部,、考古學研究專著及論文集30余部、文物考古及文物研究性圖錄14部,,在《文物》,、《考古》、《考古學報》,、《江漢考古》,、《華夏考古》、《考古與文物》,、《簡帛》等發(fā)表800余篇考古簡報,、報告、論文,、譯文等,,研究的主要領域為江漢平原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夏商西周文化,、東周楚文化、秦漢文化等考古學文化及戰(zhàn)國秦漢簡牘文字等,,在國內外學術屆占有較重要的地位,。考古研究成果主要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研究成果獎”,、湖北省委省政府“研究成果獎”,、中國社科院“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二等獎”、湖北省社科聯“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圖書獎”等,。
……
篳路藍縷,勵精圖治,!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在全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荊州博物館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程》等法律法規(guī),貫徹執(zhí)行國家“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方針,,提高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能力,保護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貢獻,!
(撰稿:楊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