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大暑在每年的公歷7月22—24日,,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锻ň?/span>·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節(jié)氣,。
“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jié)令,,如果說“小暑”表示的是氣溫剛剛開始炎熱,“大暑”則表示炎熱至極,。
大暑三候
1,、腐草為螢
古人曾認為“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朱熹《格物論》)實際上是由于螢火蟲產卵多在夏季水邊的草根上,,在次年變成成蟲,,所以有此誤認,但其寓意卻很科學——事物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變化發(fā)展的,。
2、土潤溽暑
《禮記·月令》:“土潤溽暑”即土壤浸潤,,空氣濕熱,。大暑時節(jié)因溫度高,降雨多,,空氣濕度大,,土壤浸潤,是作物成長之時,。
3,、大雨時行
大暑時節(jié)常有雷雨,暑熱漸弱,,漸向立秋,。
大暑習俗
曬伏姜
伏姜源自山西、河南等地,。把伏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裝入容器,蒙上紗布,,太陽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口感極佳,。
2、燒伏香
大暑節(jié)氣,,旱,、澇、風較多,。抗旱排澇防風,,搶收搶種管理,勞動繁重,,人們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
3,、送“大暑船”
江浙地區(qū)多此習俗,,“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
大暑食俗
大暑時節(jié)氣溫炎熱,,解暑的美食有不少。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中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人們認為這個時節(jié)的鳳梨最好吃,。
“吃荔枝,,過大暑”,大暑時節(jié)的荔枝營養(yǎng)堪比人參,。
炎熱夏天就要結束,,涼爽秋天即將到來。
難耐與不舍,,夏去秋來,。
抓住夏天的尾巴,去享受溫暖與涼爽,!
恰似你的靈動俏美,!
楚楚動人!
荊州博物館歡迎您,!
撰稿:曹寰蓓
審核:陳冬冬
李 紅
編輯:彭 巍
編審:湯琪琪
審定:楊開勇